前言
北汽集团*委常委、工会主席张辉
劳模,寓于平凡之中的伟大。徐和谊、赵郁、张立玲、艾建龙……一个个名字,一段段故事,他们虽然岗位不同,阅历多样,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全国劳模!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回望,全体北汽职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推动了北京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他们中有北京汽车发展史的功勋卓著者,有自主品牌崛起中创新带头人,但更多的是立足本职,不计名利,不问得失的一线劳动者。赵郁凭着一手令德国工程师叫绝的技术,赢得了“开奔驰的劳模”的美誉;张立玲放弃高校舒适的环境,投身自主品牌的研发……,这就是劳模在今天的寓意,那是一种不计名利的富有,那是一份无关权利的荣耀。
劳模是什么?我想,标准不应该单纯是业绩。无论是戴大红花的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焦裕禄,还是新时期的徐虎、李斌、郭明义,他们身上都没有任何可以用“伟大”二字来形容的业绩,但他们却足够可歌可泣,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是衡量着当今十三亿中国人,以致未来更多中国人一个“精神坐标”,是当之无愧的道德与取向的底色,劳模之伟大正在于此!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劳动模范的力量感召,新中国筚路蓝缕70年,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新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
当今,我们站在百年不遇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重任在肩。艰难曲折将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的全过程,我们将奋勇向前,开启奋进新征程。
值此之际,集团工会与北汽经研会联手,编辑了建国以来北汽全国劳动模范群英谱,奉献给大家。我们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劳模,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为国家、为企业发展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学习他们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开拓精神,学习他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牛”精神,学习他们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学习他们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
用这种精神激发北汽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聚焦改革调整和自主创新工作主线,加速推进“两个转型”“双轮驱动”战略落地,打造“百年北汽”金子招牌下一个四十年。
北汽集团*委常委、工会主席张辉
从工人成长为工程师
年周家珽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内燃机总厂培训教员。
年,身为共青团员,曾做过铣工、技术员、技工学校的实习教员的周家珽,来到机械部教育司技工训练处,主要担任生产实习教学方法研究及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工作。
年,机械部工技司、一局及劳动部三家共同组织了联合工作组到北京技工学校开展工作,领导决定由周家珽来负责。联合工作组成员来自三个单位,工作上很难统一。周家珽没有被困难吓倒,坚持从工作出发的原则,耐心地团结大家,主动沟通,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人的办法,使工作逐步走入了正轨。
建国初期,在职业教育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周家珽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组织实习教学过程,编制实习计划的经验。他和同事们一起,制定了机械部实习计划草案,经讨论修正后布置到学校执行,对各校实习教学的改进很大。
在将两年制技工学校改为一年半制的问题上,许多同志怀疑学制缩短后学习质量能否保证。周家珽分析了苏联的三种教学计划,吸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特点,改革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有利条件,肯定了一年半制的教学计划,效果非常好。
技工学校临时担任短期培训任务,由于实习时间不够,工种不一样,各工种究竟应去掉哪些课题及时数就成了一个问题。周家珽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根据大纲编制原则的精神,提出“保证基本操作课时和复合作业课时,时间不够就减少三级工种课时”的办法,保证了各工种能学会基本操作,并写出了“教学大纲编写说明”,布置各校教学大纲的编写、审定与出版工作。
年推行生产实习教学计划时,周家珽参照当时仅有的车工实习教学法创新的运用到其他工种,改变了学校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北内职工技能培训形成完整的体系,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术人才。在长期培训育人的工作中,周家珽也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工程师。
建设新中国,他有使不完的劲
年史俊才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时为北京内燃机总厂工人。
当时他所在的铸造车间,生产各种犁具铸件。其中犁镜的铸造生产难度非常大,因为铸造生产分上下箱造型,犁镜的下箱大,原地冲砂后有几十斤重,每完成一件下型就地做好砂床再手托型板翻过来,再合上箱,将上型冲实。这么繁重的手工劳动当时的定额是每天80箱,比学赶帮中还要超额生产,劳动强度非常大。尤其难的是犁镜是曲面,不能像其它造型那样垂直起模,要顺着犁镜的弧度出模,即费时又费力。史俊才从未有怨言,建设新中国,他有使不完的劲。
正因生产工序复杂,犁镜的废品率一开始比较高,造成的损失也很大。年犁镜废品率年均高达16.1%。面对废品,铸工车间受到厂里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车间的领导为加深职工对废品的认识,决定办一个“一日废品展览会”。展览会上,摆放着包括犁镜等铸件的废品零件,每日废品的损失醒目地贴在墙上。通过一日废品展,史俊才等职工受到震动,也深受教育。
年初,史俊才担任了犁镜组的组长后,发扬工人主人翁精神,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班组管理,不仅自已带头,还通过言传身教,提高了组员的生产责任心和劳动技能,增产降废。经过大家的努力,不但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废品率还由上半年平均16%下降到4%以下,12月份下降到3.61%。年年均废品率达到3.99%。仅此一项全年为国家节约资金5万多元。他还积极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将班组生产中所用的刷涂料改为喷涂料工艺,节约了资金,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年王玉祯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汽车制造厂锻压车间工人、副主任。
在制造业企业中,锻压车间是最艰苦、劳动强度最大的车间。王玉祯怀揣“多快好省建设新中国”理想,不怕苦和累,哪里艰苦就在哪里创业,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贡献。他还提出重大技术改进建议11项,实施后,为企业创造财富多万元。
为解决矿山机器链条的中链节锻造尺寸偏差和提高产量的技术难题,他经过多次实验,制出预锻成型模,侧链节成型模等工装模具8套,并改进原始锻造操作方法,提高效率10倍以上,达到年产21万件,降低废品率40%,年节约钢材31.7吨,节约资金9.3万元。年、年2次被北京市*府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
与企业共同成长
年张艳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内燃机总厂工人。
年,新中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急需一大批工人参加生产。这一年,年仅15岁的张艳荣从河北农村来到北京,在一家机器技工学校学习两年后,她来到当时的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北内前身),当上了一名车工。
年工厂生产双轮双铧犁时,张艳荣担任加工尾轮轴的工作。这种工件需求量很大,每人每天的定额个,如果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整个产品的总装出厂。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很难完成任务,于是张艳荣开始琢磨着技术改进。在她的苦心钻研下,“多刀多刃”、“快走刀”等革新成功,一举使产量提高到了每天个以上。
从年,厂里开始试制柴油机。研制柴油发动机时,正值张艳荣刚由车工改为磨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生产,她下定决心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这项技术。仅仅学习了3天,她就带领3名徒工上了磨床。车工出身的她,对于磨床是陌生的。她既要在实践中学习,又要带好徒工。就这样,她边学、边干、边带徒,凭着一股钻研技术的痴迷劲儿,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磨工。
张艳荣不但超额完成任务,并且不出废品。在车间里,她有一个骄傲的称号——第一磨工。她还在工厂的支持下成立了九姐妹突击队,把磨工的难活儿、关键活儿全部包揽并出色完成。
张艳荣从年进厂,第二年就开始带徒弟,一共带了30多个徒弟,这些徒弟后来都成为各个车间的主力,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她还经常去北京市技术协会,和各个工厂经验丰富的技术老职工一起切磋,帮助各厂解决技术问题。他们热情无私的奉献,受到了北京各个工厂的一致赞扬。
在张艳荣38年的工作生涯中,取得的荣誉不计其数。她于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之后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好职工、北京市青年突击手、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产业报国科技功勋
年李克佐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内燃机总厂总工程师。
李克佐早年就读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农业工程硕士。年建国前夕,他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年1月进入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北内前身)。
年初,李克佐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在当时生产的五吋、七吋步犁的基础上,与技术员一起设计试制了八吋步犁和十吋步犁。当年10月,李克佐又带领技术人员利用八吋步犁的犁头,成功地设计出2~4头牲畜,日耕10至12亩的双轮双铧犁。
华农开始大批量生产新式农具后,生产上前松后紧现象很严重。工厂*委提出“按日进度完成任务”的号召,李克佐作为总工程师通过学习苏联尤力耶夫所著的《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的生产》一书,开始在全厂推行这种先进管理经验。新华社记者任志樵采写了《模范工程师李克佐》发表在《北京日报》等刊物上,对当时全国的工厂及各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年4月15日,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深入研究苏联制造联合收割机的方法,装配完成新中国第一台牵引式GT4.9谷物联合收割机。年初,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设计、试制出第一台红旗牌万能底盘拖拉机。
年3月,为与农业机械配套,企业申请引进苏联柴油机产品图纸及技术资料,开始试制柴油机,终于在年底试制出第一台柴油机。
年初,北京汽车制造厂试制国防用的*用越野车,发动机由北内配套,李克佐组织技术人员对汽油机图纸等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工艺准备。年9月17日,第一台Q汽油机总装成功,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
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李克佐作为企业界优秀科技人员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年,李克佐调任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任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四化建设的“老*牛”
年张善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车身车间CKD喷漆工段喷漆班班长。
喷漆工序是汽车生产很脏、很累、技术很强的一道工序。调到这的小青年来了一批,走了一批,干过十年的屈指可数。当时社会上兴起“哪给钱,就到哪干”之风,但他不为所动,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多年来,他每天都要早来一个半小时,企业合资5年多,比别人多工作了小时,相当于个工作日,他却从不计倒体,不要加班费。年,XJ新车产量从刚投产的6辆提高到18辆,人员和设备已满负荷。有一次因意外事故,下班后加了两个小时班,仍有一辆车不合格,段长看大家还没有吃饭,个个累得精疲力尽,就发令让大家都回去,准备明天补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大家看见一辆刚喷好漆的车带着烤箱的余温停放在眼前,这是张善夫夜里自己加班干的。
在CKD喷漆工段,张善夫是喷漆时间最长且完成任务量最高的人。他每年完成工时比工段人均完成工时高出%,合资5年多,他从未休过假,工会多次安排他到青岛、桂林等地疗养,他都谢绝了,把名额让给了别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要做工作的有心人”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积累了喷漆现生产的各种类统计资料,在喷漆班提出了严格考核一次交验合格率的主张,并相应地制定了一整套可行的措施和制度。XJ车按美国生产工艺加工,喷漆质量要求高,过去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合格返线,人力和材料浪费较大。他通过目视管理和现场考核,对青年手把手地辅导,使一次交验合格率从年初的62%上升到年的88.5%,减少返线车辆,按一辆返修车使用2加仑进口漆核算,为企业节约美元。多次评为先进职工。
“刮研大王”冯建余
年冯建余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内燃机总厂设备厂修造车间工人。
他吃苦耐劳和技术过硬,刮研技术堪称一绝,是厂里大名鼎鼎的“刮研大王”。
年的4月初,动力分厂唯一的瓦发电机组突然发生故障,被迫停止运行,直接影响全厂的生产。他经过仔细检查,终于找到机头机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导致重心偏移。修理这台机组要刮研几百斤重的瓦片,他二话不说,带领大家干起来,边刮研边测量,全靠人力上下刮动。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抢修完成,试车一次成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北内大干快上的时候。生产发动机的内二厂一台多砂轮磨床发生油缸严重漏油的故障。即影响生产又不安全。冯建余得知后,立即带领抢修小分队赶到现场。可到了现场才发现,没有设备图纸,设备磨头也从来没有起吊过,要修理,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冯建余凭着丰富的经验,大胆起吊磨头,发现主轴瓦严重磨损,冯建余承担了两个主轴瓦的关键研磨任务。经过他们两天一夜的抢修,这台磨床终于修好了。
年,北内引进了一条美国的GM发动机流水线,设备的安装、调试,挑战是巨大的。这时的冯建余,已经56岁,但他仍带领20多名大学生承担起安装、调试的重任。装配三环有72个工位,20多台主机,还有数十米长的运送滑道,要根据终端产品的变化进行改造和调整。这种改动没有资料可循,全靠自己琢磨,自己设计,遇有洋字码,他就像小学生一样向年轻人请教。冯建余提出用部分国产件和自己加工件填补空白,用紧固方法替代焊接方法进行安装的方案,方案实施后,装配线一次试车成功。他精湛的技术一次次得到企业的肯定,多次获得先进称号和表彰。
为轻型汽车事业奋不顾身的人
年王振荣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北京市*府的指示,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联合研制轻型卡车,以替换下中国老百姓祖祖辈辈使用的兽力大车和人力车,解决马车进城问题。王振荣以能工巧匠和善于技术攻关而著称,他以精湛的技术和善解难题的韧劲,一次次填补了我国制造轻型卡车过程中技术难题的空白,为我国第一代轻型卡车的问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改革的大潮把他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的职位。当时全国轻型车正面临“群雄割据”的大战,接着又遭受市场疲软的持续冲击。严峻的经营形势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产品更新换代实在必行。他力举新产品战略,果断提出尽快推出吸收日本五十铃技术新产品。
在他的组织下,仅用三年时间,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就将消化吸收的日本五十铃技术与“北京”汽车制造技术嫁接成功,推出部分结构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车先进水平的“北京”牌BJ汽车。这种轻型汽车不仅制造成本只有进口散件组装车的40%,而且立足国内资源,掌握了上批量、上规模的主动权。年王振荣组织技术力量采取试制与制定工艺同步进行的方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BJ三吨车问世。BJ汽车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佳新产品奖和用户满意产品奖。BJ汽车获得中国第五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谁能想到做出如此突出贡献的王振荣,竟身患癌症。面对生死考验,他从不畏惧,住院期间仍关心新产品开发,只是恨病魔耽误了他完成蔚蓝色夙愿的时间。
年3月,他被评为北京市“奔小康”立功竞赛标兵并获得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年在全国劳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自学成才,做新时代的主人翁
年田丽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底盘车间维修工段电工班班长。
“时代不同了,光靠埋头苦干的老*牛精神,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我要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这是田丽发自肺腑的心声。
年企业合资后,车间设备从“老弱病残”向“高精尖”发展,新引进设备的说明书几乎全是英文,机床控制系统中原来常见的继电器也逐步被微机取代。她从实际出发,日积月累,熟记了将近多个英语单词,克服了维修工作中的语言障碍。
机床PLC控制系统的程序是用梯形图语言表达设计思想。作为电工班长,她带领大家利用SYSMAC软件控制系统对40余台后桥加工设备使用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进行了注释,参与设计、改造了一大批机床及生产线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使维修人员一眼就能明白每一步维修目的,极大提高维修效率。她大胆地对美国的精加工组合镗床的PLC控制程序重新进行了修改,减少废品率,为企业挽回大量损失。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丽接触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强大的绘图功能使她萌发了将车间全部加工设备的电器原理图、PLC接线图用CAD重新绘制的想法。这对于一名普通电工来说,难度实在是太大。她牺牲了自己多小时的业余时间,利用设备专用软件将多张进口设备的英文图纸和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并用计算机绘制成标准图纸存入光盘。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翻译了十多台美国和德国数控组合机床的电气图纸,西门子机床使用手册,以及全部进口机床可编辑程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地址表,为其他电工更好地进行设备维修提供了便利条件。田丽同志对事业不懈追求,因此她多次评为北京吉普公司、北汽控股公司“三八红旗手”、“先进职工”和“北京市劳动模范”。
北汽铁血领*人
年徐和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现任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协委员。
几十载职业生涯,特别是在汽车领域十余载的拼搏奋斗,他磨砺出气魄豪迈、视野宽广、坚毅睿智、敢于担当的品质。
年,中韩合作的北京现代项目启动。徐和谊临危受命,创造出被广为传颂的“现代速度”,刷新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记录,圆了北汽44年的“轿车梦”。
从年开始,徐和谊提出集团化发展战略,对北汽集团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打造整车、零部件、研发、服务贸易、改革调整五大平台,仅用3年时间,扭转了困扰北汽30多年的“散、小、乱”的顽疾。优质资产整合增值,劣势企业有序退出,探索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途径。
推进集团化发展战略12年来,在徐和谊带领下,北汽集团打造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实现全国产业布局,汽车产销量、营业收入和利润呈几何级数增长,行业地位从年前每况愈下到如今位居第四,并从年起,连续8年进入世界强。
徐和谊把推进自主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北汽集团成功收购了瑞典萨博知识产权,兴建了国内一流的产业研发基地,设立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年实现了自主品牌整车销售.8万辆的业绩。
面对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和汽车产业发展“新四化”的浪潮,徐和谊敏锐提出“向制造服务型和创新型企业战略转型”的要求和“高、新、特”总体发展方向。年成立的北汽新能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年以来,连续五年位居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其中年位居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年9月27日,“北汽蓝谷”上市,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北汽集团实现了产业链向汽车金融、出行、信息服务等新领域的战略延伸,还以智能驾驶技术为突破口,推出高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同时,践行“一带一路”思路,迈出国际化发展的扎实步伐。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年赵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现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
年赵郁进入中外合资企业北京汽车吉普有限公司,被分配风挡玻璃安装工位。安装过程中玻璃容易损坏是当时的一道难题,可是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当时安装风挡块不碎的水平已经是非常高超了,而他的记录是却是0块零破损!
年,北京吉普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北京奔驰有限公司。企业在发展,赵郁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样在发展。他的英语水平直线上升,半年后,就可以和外专直接交流问题。他深知,只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我们就有能力、有智慧和外国专家一较高下,让外专对中国员工刮目相看。
他解决了外专解决不了的问题,使许多外专心服口服,称赵郁为“内专”。当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后,越来越多的同事认识到当“蓝领”也是光荣的,也能出成就。随后车间里掀起了一股争做知识型、创新型员工、建设学习型团队的热潮。从年北京市总工会正式命名“赵郁工作室”至今,北京奔驰公司已经建立起涵盖冲压、装焊、喷漆、总装、发动机、质量检测和技术维护共七个创新工作室,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30年来,赵郁本色不改。从一名普通装配工,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北京奔驰汽车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截至目前,在赵郁的带领下,技师团队共计完成攻关项目75项,技术创新获奖10余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万元。他直接带出多名徒弟,其中1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32人晋升技师。、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工匠和中国质量工匠大奖。
赵郁常说:“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正是这股信念支撑、鞭策、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前进。北京奔驰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推动中国技术创新的步伐,滚滚向前。
北京汽车大工匠
年艾建龙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蒙派克汽车厂总装部调试工段工段长。
艾建龙同志年进入工厂,从初级工、到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后来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十年间每一步历程都镌刻出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
汽车调试工作是在汽车生产中公认的工作环境最差,工作强度最大的工种,但他始终以积极乐观,激情饱满、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带动着、感染着每一个调试员工。
他在深入学习TPS改善理念,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改善项目,使车辆调试时间每天节约一个半小时,年节约成本为元,公司为此项改善命名为“艾建龙调试法”,并在全公司进行推广。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他几次参加全国操作技能大赛。无论试卷是难是易,他都认真对待,把不会的、拿不准的、有自己见解的题,与大家交流。实操练习中,他以实战的状态一丝不苟的进行,不断完善自身欠缺的地方。在年和年两届全国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就是在紧张的参赛培训中,他还抽时间参加了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
由于工作需要,企业派他到印尼工厂负责福田汽车内饰、吊装、综合、调试等四条生产线全部工艺流程的技术培训。从汽车内饰第一个零件组装开始到最后整车下线检验合格,上万个零件要手把手地对当地员工进行指导。他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回答当地员工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紧张劳累一天,晚上还要看书、查资料,经常忙到深夜。经过两个月时间紧张工作,第一辆样车驶下生产线并成功跑完路试。虽然他消瘦了许多,但这位貌不惊人、质朴无华的中国技师却赢得了印尼员工由衷的尊敬。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年被北京市*府评选为享受*府特殊津贴技师。
自主研发战线上的创新女尖兵
年张立玲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现任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性能分析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北汽研发全系列自主品牌汽车的整车可靠耐久性开发工作。
她是核心技术带头人。创业初期白手起家,工学博士出身的张立玲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严谨的钻研态度,扛起北京牌轿车结构耐久性能开发的重担。在她的带领下,完成分析报告数百份,提出几十项机构优化方案,整车耐久性试验通过率得到大幅提高,开发周期缩短,开发成本降低,北京汽车在结构耐久性开发方面实现了%自主开发。
她是自主研发开拓者。张立玲是CAE和结构耐久性能领域的专家,也是北汽博士后工作站第一个出站的博士。作为科研学术带头人,她结合自主品牌轿车项目,主持完成了多项结构耐久、结构耐撞性及轻量化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工作。迄今为止,张立玲获得各项科研资助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其中,英文科技论文3篇,EI检索论文2篇。各项科研成果服务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她是创新平台创建人。张立玲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领*人,她组建了北汽第一批北京市级命名职工创新工作室“张立玲工作室”。工作室采取三级虚拟研发联合攻关模式,建立完善了乘用车耐久性开发技术体系,推进并引领了“技术创新工程、团队凝聚工程、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示范性运行。
她是北汽精神践行者。她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专业技术一线的技术人员,以身作则,甘于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忘我地投入到北汽的自主研发大潮中,多次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励。“有诚信、有激情、有专业、有经验”是她的人格魅力,“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是她的精神所在。
点击